第129节(3/3)
林冬梅轻轻地敲了敲门,问道:“请问何编辑在么?我是林冬梅。”
“林冬梅同志?”一个戴着黑边眼镜的中年同志站了起来,“我就是何志。”
林冬梅点点头便走进了编辑部,她走到何编辑的办公桌边上。
“请坐!请坐!”何志说道,“不好意思,我们的办公条件有些简陋。”
“没关系,不是说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’么?”林冬梅微笑着说道。
第一次被约稿
“冬梅同志,我听《燕京青年文学》那边的编辑同志说,你在考入京城大学之前已经在地方工作十几年了吧?而且还是铁道系统和煤炭系统这样的‘重工业’系统,对么?”何志非常和气地问道,“你放心,我不是想打听你的隐私,而是对你的过去有一些好奇。”
“没错的。”林冬梅点点头。她也不觉得何志在盘查她的隐私,她的履历在档案里都有记载,真要调查就直接去京城大学那边问问就知道了。“虽然我当年中专毕业后就进入到煤炭系统,后又因为爱人工作调动而进入铁路系统,但我并不是第一线的工人。我最初在煤炭系统里是从事小学教师,后来又去了养殖场;而在铁路系统这边,我一直在招待所上班。”
“那也是非常丰富的工作经历了。”何志有些高兴地说道,“其实是这样的,我们《京城文学》打算找一些普通工人出身的作者来写一些有关基层工作的小说。冬梅同志,我觉得你非常符合我们的需要,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提供一些作品呢?”
不管前世还是今生,这是林冬梅第一次被编辑约稿。一个作者能被报刊编辑约稿,那就代表他在作者圈里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和地位,也算是对自己创作生涯的一个肯定。
“能被《京城文学》约稿当然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,但是我不知道你们对稿件的具体要求。”林冬梅有些踌躇地说道,“我要知道你们的要求后才能确定我能不能供稿。”
约稿虽然是件好事,但是这也就意味着自己的作品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。有些人的创作能力其实不差,可真到考试的时候却往往在作文题上发挥失常,那就是因为这些人对于“命题创作”的不适应。有人曾经评价这种“命题创作”其实就是“带着镣铐起舞”,能够跳好的人肯定不简单。
“我们其实也没有什么要求,以冬梅同志的过往经历来说就已经符合我们的要求了。当然,如果冬梅同志的作品能够体现一下基层劳动人民的故事就更好了。”何志说道。
听完了何志的要求,林冬梅大概想了想就知道这应该是自己能够创作的。不过她发现这类小说和自己想写的小说还是有所区别,为了不让人读者觉得自己的风格发生分裂,林冬梅决定换个笔名来提供这个小说。
从编辑部出来后,林冬梅自然是搭乘公交车回家一趟。随着对学习进度的慢慢适应,林冬梅发现自己开始能抽出时间给自己了。林冬梅对自己的成绩没有太高的要求,保持在第一阵营就足够了。能拿奖学金就拿,拿不到就随缘。对于林冬梅这个“佛系”的态度,班长赵兰兰可是非常不满的。
“你今天怎么有时间回来?”周晓看到门外的林冬梅,有些惊讶地问道。
林冬梅抱起从家里冲出来的周冬宁,笑着说道:“慢慢适应后就能调整出时间了。”
周晓也笑着说道:“那可太好了!你不知道孩子们多想你呢。”
林冬梅一手抱着周冬宁,另一手牵着周冬平,而周冬安则跟在后面。
“妈妈今天去哪里了?”周冬宁问道。
“我今天去《燕京文学青年》杂志社那边了啊。”林冬梅回答道。
“《燕京文学青年》是什么啊?”周冬宁当然无法理解什么是文学杂志。
林冬梅说道:“就是刊登了很多故事的一本书,不过那些故事还暂时不适合你们。”
周冬宁满意地点点头,她没有兴趣再追问下去了。三个孩子里,就属周冬宁对看书的兴趣是最差的。如果是那种连环画,她还有兴趣翻看一下。
“你的小说过稿了?”周晓有些惊喜地问道。
林冬梅点点头,“应该是下期就会刊登出来。此外,《京城文学》找我约稿了。”
“哦,冬梅同志如今在京城文学圈也是小有名气了咯?”周晓半开玩笑地说道。
“我这连崭露头角都不算,顶多算是初出茅庐而已。”林冬梅谦虚地说道。“对了,你那边的事情解决了么?你父亲那边怎么说的?”
“事情解决离开。”周晓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,“应该是他那边帮的忙。”
林冬梅点点头就没有再追究这个话题了,她知道周晓和他父亲的关系这辈子可能都难和解了。但是现在周晓却还不得不依靠父亲那解决问题,这让他的骄傲有些受挫。
虽然周晓有些小小的挫折,但是在林冬梅的安抚下倒是很快丢到了一边。
次日清晨,林冬梅早早起来就洗漱完拎着一个食盒走了。这食盒虽然看上去古风古韵,但实际上算是建国后的仿制作品。食盒里装着林冬梅做的一些小点心,毕竟自己住在京城里,林冬梅还是觉得要给宿舍里的小姐妹带些家里的东西去分享比较好。
本章已阅读完毕(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