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节(2/2)
    作者有话要说:  各位小可爱,觉
    “大人请讲,嘉宝洗耳恭听。”林家宝也端坐了身子,侧身附耳认真等着。
    “现在四下也无人,你我二人好好地聊一聊吧。”郑方德林嘉宝,低声同他说道。
    “我等是来帮大人搬行李的,还请大人不要嫌弃我们粗笨。”户房的周华上前拱手说道。
    “……”众人依次介绍后,林嘉宝对县衙整体人员的部署有了大概的印象。
    “下官见过大人。”
    得文还可以的话,收藏一下作者可以吗?谢谢啦,我会努力更新的。爱你们,么么哒!
    “我这儿有这十年来自己陆陆续续记录的当地的民生情况,以及探访当地时绘制的地图,现在都交给你了。”郑方德郑重其事地从怀中掏出书册和图册,交到了林嘉宝的手上。
    “那你再去跟我认识认识三班六房的那些老伙计吧。所谓流水的官,铁打的吏,这儿没有比他们更清楚当地情况的人了。”郑方德一边在前面领着路,一边同林嘉宝说着话。
    “这里不比江南和京中富庶,当地民风古朴,百姓谋求的生路有限。希望你可以励精图治,在这儿大展宏图。带着这儿的老百姓真切地过上好日子。”
    “不知大人有何事吩咐?”双方坐下后,林嘉宝开口问道。
    “快快请起!”林嘉宝上前搀扶起前面两位,后面的吏员也跟着起身。
    几位吏员早就分为两列纵队,相对站好。左列吏、户、礼三房,右列兵、刑、工三房。因为户房和刑房工作最为繁杂,所以二人分别站在纵队的最前面。
    所有的案件和账目都经过大
    “大人日头已经不早了,我等备了些酒水,还请二位赏光。”书吏上前说道。
    林嘉宝听后望了郑方德一眼,见他点了点头,便也随着同去了。
    “下官周华,主理户房。”
    “不必如此,这也是老夫的一点私心。在这儿十余年,有了感情了。你若是真能让这儿的百姓能过上好日子,也算是了却了我的夙愿。我还得感激你呢。”郑方德说完,朝着林嘉宝摆了摆手,然后转身下了马车。
    “大人,嘉宝必定不负重托,为这儿的百姓谋福祉,这也是嘉宝做官的初心。”林嘉宝认真的望着郑方德的双眼,坚定地同他保证着。
    不过一盏茶的功夫,就走到了吏员的办公地点。
    “多谢大人慷慨!”众人又是道谢不提。
    “县衙里的三班六房还是要同他们打好关系,他们世袭罔替,对当地的情况了如指掌,你若是能收服他们,治理起来就会事半功倍。”郑方德语重心长的殷切嘱咐。
    林嘉宝见他神色郑重,便点了点头,邀他到了自己的马车里坐下。
本章已阅读完毕(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)
    “快快请起, 你们这是做什么呀?”林嘉宝快步上前将他们扶起, 不解的问。
    “不敢当,嘉宝不过初出茅庐,未谙世事,还仰赖大人多多赐教。”林嘉宝谦虚的回道。
    “吩咐谈不上,不过有几句心里话想要同你说。”郑方德面色正经,一脸严肃的望着林嘉宝,丝毫不见刚才酒桌上的醉醺醺的模样。
    “老夫刚来这里的时候也是充满了雄心壮志,想要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水平。希望自己可以为他们谋求福祉,可是你也看见了他们这里的条件实在太差。老夫努力了十年,也不过是略微改善了一些。”说罢,郑方德重重的叹了一口气。
    “你们有心了, 等搬家结束,我请大家伙儿吃酒。”林嘉宝笑着同众位典吏承诺。
    郑方德吩咐着他们一个一个地自我介绍,让林嘉宝认认脸。
    “恩,走吧。”林嘉宝点了点头, 转过身牵起李春意的手, 扶着她坐上马车。
    郑方德和林嘉宝刚进门,几位吏员就纷纷行叩拜大礼,俯首在地。
    “多谢大人体恤。”林嘉宝拱手道谢,然后让两个族亲帮忙上前核对帐目。
    林嘉宝夫妻刚一下车,典吏们就蜂拥而至, 上前行礼。
    “下官马登,主理刑房。”
    致的核对后,日头已经偏西。众人也已经饥肠辘辘,无心办公了。
    回到脚店,三班六房的典吏都在厅堂里等着呢, 吓得掌柜的和店小二也不敢高声言语,拿个杯子, 拨个算盘都轻轻地,缓缓地。
    “夫君, 人都已经走远了,我们也回去吧。”李春意上前拉着林嘉宝的衣袖,轻声说道。
    76 、
    “嘉宝多谢老大人倾囊相授!”林嘉宝诚心实意的拱手拜谢。
    “老夫三十有五中的进士,在这甘郧县一干就是十年,这里算得上是我第二个家了。虽说没有做出什么大的政绩来,但也是兢兢业业,如履薄冰。”
    直到他坐上自家的马车,走远不见了。林嘉宝仍然对着他走的方向,拱手弯腰行着大礼,以示自己的感激之情。
    “你我也不必再寒暄了,先把手头上的事情交接掉吧。”郑方德指着书案上的一堆文件,对着林嘉宝说。
    城门口, 林嘉宝夫妇目送着郑方德一家的马车渐行渐远, 直至消失不见。
    酒饱饭足之后,林嘉宝起身同众人告辞,郑方德也随后走了出来。
“这些是县衙里历年的账务税收,人丁田地,案牍情况等等。你先翻阅核对,有不熟悉或者不清楚的地方你再来问我,我三日后启程回老家。”